——“十一个坚持”在法院落地生根综述之八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的鲜明特征,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
在科学立法过程中,人民法院积极提出立法建议,很多建设性内容被民法典、民事诉讼法、法官法等法律吸收采纳,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了法律体系的强有力支撑,人民法院公正裁判案件、促进严格执法、开展普法教育更有信心和底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法律,充分发挥司法审判惩治犯罪、保障人权、定分止争等作用,以审判理念现代化促进纠纷实质性化解,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
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纠纷实质性化解 扫黑除恶常态化进行
公平正义,是雕刻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坐标,是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保障,不能缺少、更不应迟到。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人民法院如何积极履职,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2023年7月,全国大法官研讨班提出,实现审判工作现代化,审判理念是关键。要坚持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理念,以“如我在诉”的意识,把实质性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作为司法审判的目标、导向,在每一个审判环节都把服判息诉的功课做到极致。
从“打”黑除恶到“扫”黑除恶,一字之差凸显专项斗争理念跃上新台阶,刑事司法也向前一步,“打伞破网”、“黑财清底”,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
2019年以来,最高法响应党中央决策部署,制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实施意见,指导各级法院依法打击“套路贷”、“软暴力”、非法放贷,严肃惩处“沙霸”“路霸”“菜霸”……三年间,各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作为,还广大人民群众一个朗朗晴空。
司法体制改革:以制约监督保障司法公正 促进公平正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新的部署,强调健全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运行。
司法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纷繁复杂,顶层设计从何处着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给出了推进司法改革的关键一招——“要紧紧牵住司法责任制这个牛鼻子”。
最高法进一步指出,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既强调法官、合议庭的审判责任,也强调审委会、院庭长的监督管理责任。要做实院庭长阅核工作,不让任何有问题的裁判、有差错的文书出手,以落实审判管理责任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
最高法明确要求,对干预过问案件的情况,应当全面、如实记录,做到全程留痕,有据可查。“找我们绝大多数都是监督,记录报告理所当然”;要做到“有问必录、应报尽报”;“如实记录是责任、不如实记录是违纪”。
普法教育:用法治凝聚社会共识 推进全民守法
推进全民守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必须把普法教育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讲故事、带入感是互联网时代最有效的普法形式,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法治意识,对规则的普遍认可往往始于一次感同身受的法治公开课。
“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今年9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第七次来到北京二中,以《强化犯罪源头预防 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为师生们讲解如何从源头避免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授课引用大量真实的案例和翔实的数据,引起现场听众强烈共鸣。
“开学法治第一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孩子们对法律知识入脑入心,体现了法院和学校对培养未成年人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重视。”旁听授课的学生家长相信,在“法治副校长”的影响和带动下,会有更多的孩子学习法律、钻研法律,为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年6月1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事例库上线,截至8月底,已收录典型案事例124件。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事例库是人民法院案例库专门开设的特色专栏,对社会公众开放查阅,为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提供指引。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多年来,最高法高度重视案例库建设,继2013年7月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线后,人民法院案例库于今年2月正式上线,入选了一大批优中选优、精益求精的参考案例。这些案例精简凝练,直观明了,有助于公众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更好地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衡量、预判、规制自身行为,强化自身权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