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这是本书虽然是一部美学著作,却不同于其他同类作品的高屋建瓴,李泽厚先生以平易近人的笔触将美学、历史、文学、哲学、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他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将先秦文明直至明清风情尽数展现,却也未让人觉得有所遗漏,凭此足以彰显这本书的精彩。
一千个人眼中应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对于美也该有不同的见解。它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山川之美、民俗之美、人情之美等等。李先生在《美的历程》中以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历史时期为基本时间轴为我们展开中国艺术卷轴。在每个特殊的时代他总能以独特的视角撷取出非同寻常的美,就如远古图腾的狞丽、魏晋诗词的哀婉、明清画本的…在一个个已被他人反复传颂讴歌的事物,在这里又显现出不同寻常的美。
在读本书之前我对先秦图腾并无太多好感,对这些图腾的印象往往就是夸张、恐怖、威慑,不过是因为年代才被后人所珍视。但在李先生笔下远古青铜饕餮的狞丽之美不只在于它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怪异形象所展现出的一种无限的、原始的、无法用概念语言来概述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与之相比你会发现后世张牙舞爪的类似图腾始终无法企及,这是因为它们缺少了青铜时期艺术的历史积淀感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在我的理解,这种别样的美一定是源于它的自然与真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解释了,在瞻仰这些历史图腾时总会从心底里莫名升腾起的敬畏之感。
其实同样的道理,放在法院工作中也是如此。当你经常置身于多方当事人激烈的争吵中,当你遇见为了一己私利故意拖欠他人财物的老赖时,当你觉得自己被琐事与满满负能量缠身时。若你能跳出这些负面情绪本身,寻求发生这些矛盾的根源,你一定能找到在这些盘根错节矛盾背后往往蕴含着他们所想保护的亲人、所要坚持的梦想,发现人性的真与善,从而拜托苦恼,选择去理解与接受。
《美的历程》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它对魏晋文风的解读。李泽厚先生在看似文人墨客悲叹人生的诗句里,为我们解读出这种文风源于那个时代的人对于人生、命运、生活的执着探索,这是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是对封建桎梏的挣脱。正因为认识到人生是一场有限、短暂且不可逆行的旅程,才努力挣脱枷锁。他们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不追求外在的有限的表面的功业,而是要寻求具有无限可能潜在性的精神、格调、风貌。
这些让我重新审视关于“美”的定义,这些美并非停留于表象的美。它们皆乘时代之翼,展现人性之美。更让我联想到法院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我认为法院工作最能体现人性之美与时代之美。你需要在定纷止争的过程中发现当事人的人性之美,尝试换位思考去理解去接受,散发自己的光和热去帮助他们握手言和,需要在你扫黑除恶、惩恶扬善中保护弱小、惩治奸佞,却也始终不忘帮扶教育,引领他们重新回归社会;需要你在执行回款过程中,捍卫百姓权益,替他们要回血汗钱;需要你在维护干群关系时,做好上下疏通工作,解决群众殷切期盼的小事难事。虽然总是默默无闻付出很多,却也坚持低调做事、扎实办案,追求“无为”。虽然是铁面无私法律的代言人,却也能在法庭内外化身呵护人心的温情法官,做到“无不为”。
经典摘抄
中国还是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作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在那看起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远不是任何狞丽神秘都能成为美。恰恰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惧,却徒然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他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童年气质。
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其间如正始名士的不拘礼法,太康、永嘉的“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何期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政治悲叹,都有一定的具体积极内容。正是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是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