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法苑文化
法官要学会“说话”
——推荐学习文章 之一
作者:政治处  发布时间:2010-06-13 10:44:00 打印 字号: | |
  话,谁都会说,但说能解决问题的话不易;作为法官,说能案结事了的话,更不容易。有些法官,尽管法言法语说得明白,但不大会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即通常所说的大道理和小道理,这样,当事人怎么能接受法院的裁判,又怎么能服判息诉呢?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提倡法官学说话、会说话,以解决“说不清”的问题,解决由于说不清而导致案结事不了的问题。

  这段时间,电视正热播新版《三国》,蜀国特使邓芝,就特别会说话。他奉命出使吴国,成功说服孙权与蜀国联盟,共同抗击曹魏。这个故事,对法官如何学会说话很有启示。

  公元223年,蜀、吴爆发夷陵大战,蜀军大败,刘备死亡,两国关系极度恶化。诸葛亮主政后,想修好蜀、吴关系,以便专心攻伐曹魏,便指派邓芝前往吴国。孙权为人猜忌多疑,杀人武断,不肯见邓芝。邓芝给孙权写信称:我此番前来,也是为吴国利益着想,并非只是为了蜀国利益。孙权才同意接见邓芝,并表示愿意与蜀国和好,但担心蜀国君主幼弱,国势穷困,一旦被魏国乘虚而入,难以自我保全,所以才犹豫不决。

  邓芝对孙权说:“吴、蜀两国雄踞四个州的疆界,您是治世英豪,诸葛亮也是当世俊杰,蜀国重山险固,吴有三江天堑,如果把两地优势合为一体,唇齿相依,必将势不可当,进能吞并天下,退可称霸一方,与曹魏分庭抗礼,这是很自然的结局。可是,如果吴国甘愿屈尊依附曹魏,魏必贪得无厌,上则要求您入朝称臣,下则索取太子充当人质,您如不愿意听从摆布,魏便借口发兵攻打吴国,到那时蜀国也将顺流东下,借机行事。如果这样,江南的大片土地将不再为您所有。”

  孙权听完,沉思很长时间后说:“您讲得很对啊!”于是,孙权和魏国绝交,同蜀国恢复了友好关系,达四十年之久。

  邓芝的话说得好,一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不只是为了蜀国,也是为了吴国”,邓芝的这句话,让孙权从不愿意见他,到愿意见且认真倾听。二是切中要害,一语道破。邓芝对蜀、吴的人才、地理强势,魏国的劣势所在,蜀、吴联盟的好处,吴、魏和好的弊端,分析得十分精辟。三是实话实说,诚心诚意。当邓芝又一次出使吴国时,孙权说:“一旦灭魏以后,天下太平了,吴、蜀中分天下,各自治理,不是很快乐吗?”邓芝反驳说:“天上不会出现两个太阳,地上也不应有两个君主,消灭曹魏之后,吴、蜀双方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以决出谁是真命天子,哪里谈得上治理啊!”孙权听后称赞邓芝:“真没想到,你竟然如此坦荡!”越发敬重邓芝,越发重视与蜀国的友好关系。

  吴、蜀关系,好比一个案件,特殊的案件,只经邓芝一次调解,没有判决,没有二审,没有再审,也没有当事人申诉,就案结事了了。我们的法官,也应该像邓芝那样,对所办案件要吃得透、拿得准、看得深,在此基础上,对当事人苦口婆心,既讲法理又讲情理,分析利害得失、利弊关系,分清是非曲直、责任大小,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法院的裁判意见,最大限度的化解矛盾纠纷。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光练嘴皮子是不够的,要在日常工作、办案和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社会,观察事物,广泛了解各类群众,挤时间多读书读史,增加阅历和经历,以便解决矛盾和纠纷的方案,在能办得到、行得通的基础上,还能说服当事人愉快接受。这样的法官,才是合格的法官,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法官。(作者单位: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 左连璧)
责任编辑:政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