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法苑文化
审判实践工作中的“南风法则”
作者:政治处  发布时间:2010-07-21 10:18:00 打印 字号: | |
  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讲,南风和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衣服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寒风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 ,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开始解开衣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著名的南风法则,也叫温暖法则。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

  运用到司法审判实践工作中,就是要多点“人情味”,用“暖心的微笑;耐心的倾听、贴心的话语”温暖群众,才能具有亲和力,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俗话说“好话一句暖人心 恶语三伏也寒心”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中国自古有“和为贵”的儒家文化传统,淳朴善良的人民群众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到法院打官司的,但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存在的“铁面包青天”、“法律无情”等情结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诉讼程序普遍不熟悉,对法院的审判工作不了解,对法官办案有一种神秘感。因此人民群众自己到法院打官司都有“惧诉”的现象,对司法存在隔阂,甚至有的人民群众认为到法院打官司就是看法官脸色的。特别是目前个别法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群众对法官缺乏信任感。同时由于矛盾激化,当事人在纠纷中心里已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来到法庭往往难以理性对待,带着一股怨气、怒气甚至火气,这就需要作为法官一定要不怕受气,要以贴近群众的态度作风,给群众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司法服务。

  平民法官陈燕萍常说: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陈燕萍认为法官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要以对待亲人一样的态度对待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同,才能消除司法与人民群众的隔阂,做到法官在情感上与人民群众心贴心,听取群众的真实想法,从而拉近当事人与法官的感情距离,走进当事人的心里,为顺利化解纠纷奠定基础。  

  暖心的微笑。一张笑脸相迎是多年来陈燕萍“攻心为上”的法宝。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中,陈燕萍再苦再累,脸上却总洋溢着春天般甜美的微笑,她用这真诚会心的微笑,送给当事人问候、鼓励和祝福,驱走当事人心中的忐忑和对司法的畏惧,架起与当事人心灵之间的桥梁,唤起当事人内心的真情与良知。因此,陈燕萍一直坚持微笑办案,将微笑办案理念融入司法活动中,尤其在接待环节,总以和善的微笑为当事人奉献真诚,播撒人民司法的亲和力,象春风一样送给当事人温暖。一位律师说:不管当事人到法庭带有多大的怨气、怒气甚至是火气,总能在陈燕萍的微笑中消化,她的微笑有着“四两拔千斤的功效”,这既是一种办案方法,更是法官难得的修养。

  耐心的倾听。“有话慢慢说”,这是陈燕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陈燕萍说,当事人来到法庭往往难以理性对待,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过程,作为法官一定要不怕受气,耐住性子,听当事人把话讲完,通过倾听的过程建立起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信任,减轻当事人对法院、法官的消极抵触情绪,拉近当事人与法官的感情距离,同时通过倾听也能了解当事人的心结在哪,可以找到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为顺利化解纠纷奠定基础。

  贴心的话语。陈燕萍总是用贴心的话语打开群众的心灵之窗。对于接待打官司的群众过程中,陈燕萍总会想想群众的疾苦,尽量用安慰群众的语言说上几句贴心话,从而进一步疏导当事人的情绪。陈燕萍处理过的很多案件当事人都反映,“陈法官说话亲切、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接待中陈燕萍总是说:“相信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的承诺能够排解群众的怨气,缓解他们的压力,这项工作恰恰扫除了沟通障碍,成为导向诉讼的绿色通道。

  在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今天,依靠“北风凛冽”衙门式作风不但不能解决纠纷,而且只能加剧矛盾激化;而“暖意浓浓”的南风不仅化解当事人的怨气,而且增强当事人对法官的信任感,为解决矛盾纠纷奠定良好的基础。“暖心的微笑;耐心的倾听、贴心的话语” 就是我们司法审判实践工作的“南风法则”。
责任编辑:政治处